时间:2022.02.14
近日,国家发改委发布了若干关于深圳放宽市场准入措施的意见。其中提出,创新市场准入方式建立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交易平台;优化先进技术应用市场准入环境;优化5G、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等。关于深圳的集成电路的动向,也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国家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的决心。近年来,集成电路行业处在风口浪尖,备受关注。为了使使得高精尖技术真正实现自主可控化,国家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目标明确,信念坚定。
“十四五”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夯实基础、谋取更大进步的关键五年,国家及各地的“十四五”规划及政策也掷地有声,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起着毋庸置疑的重要推动作用。
国家级政策先行,做集成电路产业坚不可摧的后盾
过去12年,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、产业基金和相关政策支持下,全产业链技术实现了跨越发展,体系和能力的建立,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带来了底气和信心。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,2021年国内芯片产量快速增长,集成电路产量较上年增长33.3%。此外,截止2021年第三季度,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已经达到6858.6亿元。上海、北京、深圳继续把持设计业规模最大城市的前三名,杭州、无锡和南京的设计业销售规模均超过300亿元。从封测方面来看,2021年国内封测行业前三季度,销售额1849亿元,达2020年全年封测行业销售额的73%。
从半导体设备市场来看,2021年上半年,半导体设备销售收入达到128.78亿元,其中IC设备销售收入58.97亿元,同比增加123.7%,中国半导体设备销售收入将在IC设备和PV设备的市场推动下保持持续增长,预计全年IC设备同比增长50%以上。可以看出,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正在高速发展,这其中政策是发展坚不可摧的后盾。
《“十四五”数字经济发展规划》
要增强关键技术创新能力。瞄准传感器、量子信息、网络通信、集成电路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,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。对于数字技术创新突破工程,首先要补齐关键技术短板,集中突破高端芯片、操作系统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,加强通用处理器、云计算系统和软件关键技术一体化研发;另外,要重点布局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、神经芯片、第三代半导体等新兴技术。《规划》指出,要提升核心产业竞争力。着力提升基础软硬件、核心电子元器件、关键基础材料和生产装备的供给水平,强化关键产品自给保障能力。
《“十四五”国家信息化规划》
完成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也要加快集成电路关键技术攻关。推动计算芯片、存储芯片等创新,加快集成电路设计工具、重点装备和高纯靶材等关键材料研发,推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(IGBT)、微机电系统(MEMS)等特色工艺突破。布局战略性前沿性技术。,前瞻布局战略性、前沿性、原创性、颠覆性技术。加强人工智能、量子信息、集成电路、空天信息、类脑计算、神经芯片、DNA存储、脑机接口、数字孪生、新型非易失性存储、硅基光电子、非硅基半导体等关键前沿领域的战略研究布局和技术融通创新。5G网络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要持续推进5G技术创新,加快5G模组、核心芯片、关键元器件、基础软件、仪器仪表等重点领域研发、工程化攻关及产业化。
信息技术产业生态培育方面,要培育先进专用芯片生态。加强芯片基础理论框架研究,面向超级计算、云计算、物联网、智能机器人等场景,加快云侧、边侧、端侧芯片产品迭代。推动国内芯片与算法框架平台、操作系统适配调优,面向音视频分析、异构计算、科学计算等主要场景完善适配基础算法模块和软件工具包。
《“十四五”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》
要强化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突破。加大光通信、毫米波、5G增强、6G、量子通信等网络技术研发支持力度,跟踪开放无线网络技术研究,加速通信网络芯片、器件和设施的产业化和应用推广。
要完善数字化服务应用产业生态,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。丰富5G芯片、终端、模组、网关等产品种类,加快智能产品推广,扩大智能家居、智能网联汽车等中高端产品供给。加快推动面向行业的5G芯片、模组、终端、网关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进程,推动芯片企业丰富产品体系,加快模组分级分类研发,优化模组环境适应性,持续降低功耗及成本,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产业基础支撑能力。除了对产业发展提出明确的支持与期待外,“十四五”也通过投资、知识产权等方面为集成电路的发展设置了“快车道”。
《“十四五”利用外资发展规划》
要优化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支持政策。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,支持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境内再投资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,引导外商投资投向集成电路、数字经济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、高端装备、研发、现代物流等产业,推动高端高新产业外商投资集聚发展。
《“十四五”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》
为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,要健全高质量创造支持政策,加强人工智能、量子信息、集成电路、基础软件等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。
地方政府紧跟步伐,划重点跑马圈地
经过多年部署,我国目前主要有四个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,分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、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环渤海、以深圳为中心的泛珠三角和以武汉、成都为代表的中西部区域。 随着国家的整体发展,北京、上海集成电路产业中心的作用正在逐渐加强,这势必会带动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产业的发展,进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地区产业生态。
市场在珠三角,产能在长三角
整体上来说,长三角的产业发展更为均衡,而珠三角的产业结构要重点突破CAD(计算机辅助设计)、CAM(计算机辅助制造)、CAE(计算机辅助工程)、EDA(电子设计自动化)等工业软件。长三角的发展更强,尤其是上海、无锡在芯片的设计、制造、封装等方面,全产业链发展,发展均衡更好。相较于已经有发展特色的长三角和珠三角来说,中西部地区则大多选择是从自己优势入手,例如四川提出的“固根基、扬优势、显特色、补短板”发展思路。
除此之外,多个地区的“十四五”规划中提到了新型显示产业,疫情使全球远程会议、居家娱乐需求全面提升,加上车载显示等新兴领域方兴未艾,新型显示备受关注;第三代半导体的热度持续提升,伴随下游应用的扩展和产业红利下各地加速布局,第三代半导体热度也迎来大爆发。
©2020 深圳率能半导体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0095433号 技术支持:华汉品牌策划